15

062025

不良资产国际国内事态。国科寰宇科技集团火箭速度进军不良资产收购

真假!?不良资产竟成万亿金矿?

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,不良资产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。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,2024 年中国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超 3 万亿元,而国际清算银行早在 2022 年就指出,全球不良资产总额已突破 10 万亿美元。这一庞大的市场不仅是金融风险的 “堰塞湖”,更是资源重组的 “富矿”。随着跨国债务违约事件频发,跨境不良资产处置成为化解风险、创造价值的关键战场。 2025 年信联商会推出的 “全球不良资产处置创新计划” 为例,该计划通过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球交易平台,推动中、美、欧等机构的跨境合作,标志着行业正从传统模式向技术驱动的国际化方向转型。对于新手而言,掌握国际合作的底层逻辑和实操经验,将成为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关键。

国际合作的核心模式与架构设计

一、合作主体与架构类型

1.政府间合作:典型如中美两国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监管协作。中国通过四大 AMC(华融、信达、东方、长城)与美国 FDIC(联邦存款保险公司)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在跨境破产案件中协调资产分配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策协调效率高,但需注意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差异,例如美国《多德 - 弗兰克法案》与中国《企业破产法》在债权人保护优先级上的区别。

2.企业间合作:以黑石集团与中国信达合作处置东南亚不良地产项目为例,双方采用 “合资 SPV + 分层投资” 架构:黑石出资 70% 并负责资产运营,信达以 30% 资金获取固定收益,同时通过优先 / 劣后分级设计实现风险隔离。这种模式常见于跨境地产、能源等重资产领域,需重点关注资产评估的公允性和跨境资金流动限制。

3.行业协会与国际组织合作:仲量联行发布的《基于价值重塑的不良资产》白皮书显示,其通过全球分支机构网络,为中资机构参与欧洲不良贷款证券化提供尽调、估值等服务,收取交易额 1%-3% 的佣金。此类合作适合中小机构切入国际市场,但需警惕行业标准差异,例如欧盟对 ESG 披露的严格要求可能增加合规成本。

二、利益分配机制设计

1.按出资比例分配:美国橡树资本收购雷曼兄弟不良地产债权时,与对冲基金按 6:4 出资,收益分配同样遵循该比例,5 年内实现超 20% 的年化回报。这种模式简单清晰,但可能忽视专业能力差异,需在协议中明确运营方的超额业绩分成条款。

2.动态调整机制:某中资 AMC 与韩国银行合作处置企业债转股项目时,约定前 3 年按 5:5 分配收益,若项目 IRR 超过 15%,后续收益分配调整为 4:6(中方让利),以激励韩方提升运营效率。这种设计需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,避免争议。

3.税收优化安排:跨境合作中,通过在低税率地区(如开曼群岛)设立 SPV,可将整体税负从 30% 降至 15% 以下。例如,某中港合资基金通过香港子公司收购东南亚不良资产,利用两地税收协定减少预提所得税。

三、风险分担策略

1.分层担保与保险:钦州市 “4:6” 银担风险分担模式值得借鉴:银行承担 40% 违约风险,担保公司承担 60%,同时引入再担保机构分散风险。类似地,跨境项目可通过多边开发银行(如亚投行)提供部分担保,降低单一机构风险敞口。

2.法律风险隔离:在欧盟不良资产收购中,常采用 “资产真实出售” 结构,将标的资产从原持有主体剥离至 SPV,避免因原主体其他债务纠纷影响处置进程。需注意各国对 “真实出售” 的认定标准,例如美国更注重资产控制权转移,而欧盟强调风险完全转移。

3.动态风险监控:信联商会与索力克资本合作开发的区块链平台,实时追踪资产价值变动和交易流程,当抵押物估值跌破预警线时自动触发追加担保或提前处置机制。这种技术手段可显著降低跨境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。

典型案例解析:从架构到实操

案例 1:中美合作处置钢铁行业跨境债转股

背景2023 年,某中国钢铁企业因海外子公司债务违约,形成 10 亿美元不良债权。

合作架构

1、主体:中国信达(中方)与美国橡树资本(美方)成立合资 SPV。

2、出资:中方出资 60%(优先级),美方出资 40%(劣后级)。

3、机制:美方负责子公司重组运营,中方提供国内产业链资源;收益分配前 3 年按 7:3(中方优先回本),后续按 5:5 分配。

风险控制

1、设定运营考核指标:子公司 EBITDA 年增长率需≥10%,否则美方需按约定价格回购中方股权。

2、引入伦敦仲裁条款,约定争议解决适用英国法。

结果2025 年项目退出,中方实现 12% 年化收益,美方通过运营提升获得超额回报。

案例 2:东南亚酒店不良资产跨境重组

背景:某中资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,在越南、泰国的 3 家酒店被当地银行查封。

合作架构

1、主体:华融国际(中方)与新加坡主权基金 GIC 成立联合投资平台。

2、出资:华融出资 50%(优先级),GIC 出资 30%(中间级),引入当地开发商出资 20%(劣后级)。

3、机制:华融负责资产收购与债务重组,GIC 提供酒店管理资源,当地开发商负责运营。

风险控制

分层抵押:酒店物业抵押给华融,股权质押给 GIC。

收益分配:华融优先收回本金及 8% 固定收益,剩余收益按 GIC 40%、当地开发商 60% 分配。

结果2024 年完成资产重组,酒店重新开业后估值提升 40%,各方实现共赢。

新手必知的五大实操经验

一、精准选择合作方

1.专业能力匹配:收购欧洲不良贷款时,优先选择熟悉当地破产法的律所(如英国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)和评估机构(如仲量联行),避免因法律盲区导致资产价值误判。

2.资源互补:与国际投行(如高盛)合作时,可借助其全球销售网络快速变现资产;与当地开发商合作则能降低运营成本。

3.风险共担:要求合作方以自有资金参与劣后级投资,避免 “道德风险”。

二、善用金融工具创新

1.资产证券化:参考美国 TARP 计划,将不良贷款打包为 MBS(抵押贷款支持证券),通过信用增级(如政府担保)吸引机构投资者。

2.债转股:对有核心技术但短期流动性困难的企业,可通过债转股获取控股权,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者退出。例如,中国重工 2016 年债转股后,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扭亏为盈。

3.衍生品对冲: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新兴市场,可通过远期合约锁定跨境资金兑换成本,降低汇率风险。

三、规避法律与监管陷阱

1.合规审查:在欧盟收购不良资产需符合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,处理客户信息时需获得明确授权。

2.税务筹划:利用双边税收协定(如中德避免双重征税协定),减少股息、利息的预提所得税。

3.争议解决:在跨境合同中约定 “仲裁地 + 适用法” 组合,例如选择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(SIAC)并适用香港法,兼顾效率与法律确定性。

四、建立本土化团队

1.文化适配:在中东地区开展业务时,需尊重当地宗教习俗,例如斋月期间调整工作节奏。

2.人才储备:招聘熟悉当地语言、法律和商业习惯的员工,例如在东南亚项目中雇佣华裔或双语人才。

3.政商关系:与当地商会、行业协会建立联系,及时获取政策动态,例如印度尼西亚近年放宽外资持股比例至 100%,为收购当地不良资产提供便利。

五、动态调整策略

1.市场监测:定期跟踪全球经济指标(如美联储利率政策、人民币汇率),及时调整投资组合。

2.灵活退出:当市场环境恶化时,可通过二次打包出售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前退出,避免损失扩大。

3.技术赋能:利用大数据分析(如 Python 爬虫)实时监控资产价值变动,优化处置方案。

六、未来趋势与应对建议

1、技术驱动的全球化整合

信联商会的 “全球不良资产处置创新计划” 显示,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重塑行业生态。

七、新手需掌握以下工具:

1、智能合约:自动执行交易条款,降低履约风险。

2、AI 估值模型: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资产价值,提升决策效率。

3、跨境支付系统:如 Ripple 的跨境结算网络,缩短资金到账时间。

八、ESG 导向的价值重塑

欧盟《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》(SFDR)要求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需包含 ESG 评估。例如,收购欧洲不良工厂时,需制定环保改造计划并披露碳排放数据,否则可能面临融资限制。建议新手关注绿色金融工具,如发行绿色 ABS 融资用于环保改造。

1、地缘政治风险防控

俄乌冲突、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凸显地缘政治对跨境合作的影响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

1、分散投资: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国家或地区。

2、政治风险保险:通过世界银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(MIGA)投保,覆盖战争、征收等风险。

3、灵活架构:采用 “双 SPV” 模式,将资产持有与运营分离,降低政治风险对核心资产的影响。

结语:在挑战中把握机遇

不良资产行业的国际合作是一场 “高风险高回报” 的博弈。对于新手而言,既要掌握政府间协作、企业间合资等传统模式,也要拥抱区块链、AI 等技术创新;既要熟悉跨境法律、税务规则,也要具备本土化运营能力。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案例(如橡树资本收购雷曼资产、华融国际重组东南亚酒店),并灵活运用分层架构、动态分配等机制,新手完全可以在这一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。

正如信联商会在 “全球不良资产处置创新计划” 中强调的:“每一次危机都是价值重塑